民企游向国企 浙企试水“公私合营”
成都大势管理顾问
在张剑星看来,自己干的“傍”央企这件事,目前的成效还不错。
2007年年底,他所掌舵的民企虎山集团和央企中国建材等几家单位合作,共同成立国企“南方水泥”,其中虎山占股约12%。 “原来的虎山集团虽然也是非常强的民营水泥企业,但要问鼎‘国内第一’,还是比较遥远的,”张剑星说,“现在,我们有信心再通过一两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市场第一。”
2008年,浙江水泥企业整体走出低谷,行业产量创造历史新高,达1.02亿吨,利润也实现突破,达到11.35亿元。
“如果不是有预见性地先联合起来,如果不是加入国有大企业集团,可能浙江的一大批中小水泥企业都会倒闭或亏损。”在他看来,“整合集中”不仅是应对将来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之需,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他的理由,也正好触及了当前的一个热门命题——“公私合营”。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游向国有企业,这个话题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关注。一个地级市的对接试验在绍兴,民营经济占到了经济总量的95%。去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地纺织业等支柱产业遭受重创。危难之际,如何帮助民企走出困境?反复思考之后,当地政府部门想到了“借力”。
“如果把浙江民营经济比作一群‘狼’,那么央企就是一群‘虎’,今天光有‘狼’不行啊,也得有一些‘虎’才行,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要抓紧‘伴虎’。”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这样阐释与央企对接的初衷。紧接着,绍兴市先后6次与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联系,对行业契合度紧密的央企,逐一登门拜访,最终促成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民企与国企对接会。
3月27日,经过精心筹备,近百家绍兴民企携180个项目赴京,与百家中央直属企业展开了项目、技术、资金的合作洽谈。努力收到了成效。当天签订的15个合作项目涉及仓储物流、机械装备、影视基地、人才培训等,不仅项目技术含量高、产业领域广、发展前景好,部分项目还填补了绍兴的产业空白。此间,当地民企——浙江瑞远机床有限公司与北京航天数控系统有限公司,签下了在诸暨兴建投资额为1.8亿元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浙江华宇电气有限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达成了共同筹建培训和研发基地项目意向;嵊州市政府则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签下了全面合作项目书……
“在当下的环境里,央企的的确确已经成了民企眼中的‘香饽饽’,这与其特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绍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分析,央企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实力上,其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不是普通民营企业能比的。”
但也有一些企业对如何与央企合作心里没底,“借力央企确实是一条途径,但如何能对上号?对接后如何操作?离我们好像比较遥远。”一位老总直言不讳地说。对此,市政府办公室工业处的负责人认为,这样的对接会只是政府搭建的一个平台,工作只是初步的。“项目签订后的落地工作,以及建立与央企对接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他说。
尽管是一种尝试,但显然,绍兴已经为上面取得的引资数字感到了意外和惊喜。于是,当地政府已经着手下到各市县、开发区企业,挖掘本地的国有企业资源,力图将公私合营推向更深的层面。最近,市府办工业处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将市里面能够联系到的国有企业名单,下发到下面各县市区的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开发区的重点民营企业。
合作的N种姿势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就已尝试着与国有企业开展合作。承担债务、借壳上市、互相参股,民企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与国企渗透交融,跨越产权沟壑,实现共赢。民营企业要实现二次飞跃,需要借助国有企业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使得那些即使在行业内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的民营企业,也心甘情愿地与国企开展合作,以获得加快发展的机会。
宁波波导集团有限公司曾连续两次将股份转给国有企业,第一次使“波导”顺利在国内主板上市;第二次则让“波导”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手机生产牌照,并一举奠定了国产手机“老大”的地位。而在民企与国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并非都是民企占主动,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国企也屡屡出击,主动吸纳民间资本,丰富产权结构,创造“国有主干、民营枝节”的混合经济模式。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杭氧”集团。 “杭氧”下属26个公司,除了与主业有关的10余个公司保持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均为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使“杭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了近年来的最佳业绩。另一家大型企业杭钢近年来非钢产业发展很快,后者也大多采取与其他经济成分合作的形式,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机制灵活,运作规范,在市场竞争中充分显示出活力。
2007年年底,他所掌舵的民企虎山集团和央企中国建材等几家单位合作,共同成立国企“南方水泥”,其中虎山占股约12%。 “原来的虎山集团虽然也是非常强的民营水泥企业,但要问鼎‘国内第一’,还是比较遥远的,”张剑星说,“现在,我们有信心再通过一两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市场第一。”
2008年,浙江水泥企业整体走出低谷,行业产量创造历史新高,达1.02亿吨,利润也实现突破,达到11.35亿元。
“如果不是有预见性地先联合起来,如果不是加入国有大企业集团,可能浙江的一大批中小水泥企业都会倒闭或亏损。”在他看来,“整合集中”不仅是应对将来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之需,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他的理由,也正好触及了当前的一个热门命题——“公私合营”。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游向国有企业,这个话题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关注。一个地级市的对接试验在绍兴,民营经济占到了经济总量的95%。去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地纺织业等支柱产业遭受重创。危难之际,如何帮助民企走出困境?反复思考之后,当地政府部门想到了“借力”。
“如果把浙江民营经济比作一群‘狼’,那么央企就是一群‘虎’,今天光有‘狼’不行啊,也得有一些‘虎’才行,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要抓紧‘伴虎’。”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这样阐释与央企对接的初衷。紧接着,绍兴市先后6次与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联系,对行业契合度紧密的央企,逐一登门拜访,最终促成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民企与国企对接会。
3月27日,经过精心筹备,近百家绍兴民企携180个项目赴京,与百家中央直属企业展开了项目、技术、资金的合作洽谈。努力收到了成效。当天签订的15个合作项目涉及仓储物流、机械装备、影视基地、人才培训等,不仅项目技术含量高、产业领域广、发展前景好,部分项目还填补了绍兴的产业空白。此间,当地民企——浙江瑞远机床有限公司与北京航天数控系统有限公司,签下了在诸暨兴建投资额为1.8亿元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浙江华宇电气有限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达成了共同筹建培训和研发基地项目意向;嵊州市政府则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签下了全面合作项目书……
“在当下的环境里,央企的的确确已经成了民企眼中的‘香饽饽’,这与其特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绍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分析,央企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实力上,其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不是普通民营企业能比的。”
但也有一些企业对如何与央企合作心里没底,“借力央企确实是一条途径,但如何能对上号?对接后如何操作?离我们好像比较遥远。”一位老总直言不讳地说。对此,市政府办公室工业处的负责人认为,这样的对接会只是政府搭建的一个平台,工作只是初步的。“项目签订后的落地工作,以及建立与央企对接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他说。
尽管是一种尝试,但显然,绍兴已经为上面取得的引资数字感到了意外和惊喜。于是,当地政府已经着手下到各市县、开发区企业,挖掘本地的国有企业资源,力图将公私合营推向更深的层面。最近,市府办工业处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将市里面能够联系到的国有企业名单,下发到下面各县市区的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开发区的重点民营企业。
合作的N种姿势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就已尝试着与国有企业开展合作。承担债务、借壳上市、互相参股,民企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与国企渗透交融,跨越产权沟壑,实现共赢。民营企业要实现二次飞跃,需要借助国有企业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使得那些即使在行业内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的民营企业,也心甘情愿地与国企开展合作,以获得加快发展的机会。
宁波波导集团有限公司曾连续两次将股份转给国有企业,第一次使“波导”顺利在国内主板上市;第二次则让“波导”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手机生产牌照,并一举奠定了国产手机“老大”的地位。而在民企与国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并非都是民企占主动,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国企也屡屡出击,主动吸纳民间资本,丰富产权结构,创造“国有主干、民营枝节”的混合经济模式。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杭氧”集团。 “杭氧”下属26个公司,除了与主业有关的10余个公司保持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均为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使“杭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了近年来的最佳业绩。另一家大型企业杭钢近年来非钢产业发展很快,后者也大多采取与其他经济成分合作的形式,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机制灵活,运作规范,在市场竞争中充分显示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