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策略”评
成都大势管理顾问
"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自2006年5月16日起,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开始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赞助体育赛事是各大啤酒企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手段,尤其是奥运会,更是被啤酒巨头们奉为最佳商机,青岛和燕京先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但与当前流行的"奥运营销”不一样,雪花啤酒却针对性地提出了"非奥运营销”策略,其市场部负责人指出,奥运营销是围绕奥运这个大平台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从奥运角度出发,而"非奥运营销”主要是围绕看奥运的广大啤酒消费者,以他们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
雪花啤酒从支持啤酒消费者的角度来支持奥运,完全有别于其他品牌对奥运的赞助和支持,其广告诉求是以体育迷作为主角,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各大企业宣传的目标消费群。从原来的企业摆龙门让消费者旁观,转换到把消费者推为舞台主角,这种形式的转变十分巨大。
雪花啤酒自确立为华润集团的全国性品牌以来,一直在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方面尤其注重保持自己的特色,树立与其他品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如何评价其"非奥运营销”的理念诉求呢?本刊编辑部特意邀请了斯剑、康有正、程绍珊、屈云波等知名营销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此战略进行评析。
营销战略决策
非奥运营销舞台空间更大
营销专家斯剑
雪花表面上在说"非奥运”,实质还是奥运。之所以称之为"非奥运”,是因为雪花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以传统习惯上的"奥运赞助商”身份出现,而是目标直指奥运会不可分割的主体——观众。它将奥运会的宗旨"重在参与”的精神,通过"啤酒爱好者的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体现。
众所周知,以男性居多的体育爱好者,绝大部分又是啤酒爱好者,而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一样,均是在当年的夏天举行,而此时正是啤酒销售最旺盛的季节。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的品牌策略,目标受众是很明确的,它与啤酒的主体消费群是十分吻合的。而品牌的清晰定位,又使雪花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显得如鱼得水。
此次央视体育频道举办的"球迷世界杯”,时间长,跨度大,受众广,是前所未有的。雪花恰到好处地抓到了本次活动,以及开赛之前央视播出的一系列热身节目,不仅在节目的前、后、中间插播雪花啤酒广告,更以赞助的形式参与到了活动其中。而以"我们用啤酒挥洒热情”的背景板出现,恰当地把"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表现了出来。雪花啤酒正是准确地抓住了"参与”这一重要的特征,使之"非奥运营销”的舞台空间更大,挥洒热情的天地更广阔,传播的手段更丰富,营销活动的方式更多样。总之,雪花在品牌差异化的策略上,走了一招好棋,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是一招妙棋。
升华"朋友价值观”
上海奇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有正
"营销同质化”的时代,仿佛一切创新与突破都变得艰难。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既植根于雪花历史以来的消费者价值观,又巧打世界杯,直奔奥运会,堪称"一石三鸟”,给当前沉闷的啤酒营销界掀起了几分激情与活力。
作为即饮消费品,啤酒营销希望通过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某种情感的联系,创建与顾客的长久关系。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的主张来表达其品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旗帜鲜明,是消费它的理由,也是对它产生情感忠诚的驱动力量。所有的营销动作和传播运动都在这个价值观的主轴下有序地进行。
理解雪花的"非奥运营销”,要从雪花所倡导的价值观入手。以"朋友”为价值观主轴的雪花,可以分成"前朋友”营销时代和"后朋友”营销时代。早期的雪花,和那批校园时期的兄弟或涉世之初的哥们儿,各自奋斗而又时常小聚的白领一起成长。他们有着真挚的情感,有着对彼此更好未来的期待,这种"朋友”情感的背后,就如同雪花与他们相知多年一样,所以有了"共享成长”。但是,现在雪花啤酒随着资本扩张,旗下品牌的增多和全国市场布局的完成,聚焦的目标群体早已超出了以前的那个阶段。雪花需要延伸它的人群,需要重新定义它的价值主张,需要为"朋友”注入新鲜的认识和体验。这就是雪花的"后朋友”营销时代——"啤酒爱好者”为主题的崭新的价值主张。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啤酒爱好者”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群体,不再是原来那个年青的人群,不再停留在"成长”的阶段,而是一个内涵更集中,外延更宽泛的概念,但依然坚持着真心、质朴、共同爱好的"朋友”的价值观。
"非奥运营销”这个主张加上雪花将其"非”字生动的符号化处理,在奥运营销前夕,给了众多品牌"不走寻常路”的一个范例。如果单从"非奥运营销”的主张上看,雪花颇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但如果将雪花品牌消费价值观升级,以此在"共享成长”之后,步入"后朋友”营销时代,并以世界杯作为整个品牌升级工程的号角来看,三点一线贯穿起了雪花新一轮品牌传播的主线,我们就一点也不会怀疑雪花此举了。
雪花知道,"养鱼先养水”,培育一种新的消费价值观,需要时间,需要过渡,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提前一年多提出,借势世界杯,拉开非奥运营销序幕,"一石三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赞助体育赛事是各大啤酒企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手段,尤其是奥运会,更是被啤酒巨头们奉为最佳商机,青岛和燕京先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但与当前流行的"奥运营销”不一样,雪花啤酒却针对性地提出了"非奥运营销”策略,其市场部负责人指出,奥运营销是围绕奥运这个大平台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从奥运角度出发,而"非奥运营销”主要是围绕看奥运的广大啤酒消费者,以他们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
雪花啤酒从支持啤酒消费者的角度来支持奥运,完全有别于其他品牌对奥运的赞助和支持,其广告诉求是以体育迷作为主角,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各大企业宣传的目标消费群。从原来的企业摆龙门让消费者旁观,转换到把消费者推为舞台主角,这种形式的转变十分巨大。
雪花啤酒自确立为华润集团的全国性品牌以来,一直在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方面尤其注重保持自己的特色,树立与其他品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如何评价其"非奥运营销”的理念诉求呢?本刊编辑部特意邀请了斯剑、康有正、程绍珊、屈云波等知名营销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此战略进行评析。
营销战略决策
非奥运营销舞台空间更大
营销专家斯剑
雪花表面上在说"非奥运”,实质还是奥运。之所以称之为"非奥运”,是因为雪花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以传统习惯上的"奥运赞助商”身份出现,而是目标直指奥运会不可分割的主体——观众。它将奥运会的宗旨"重在参与”的精神,通过"啤酒爱好者的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体现。
众所周知,以男性居多的体育爱好者,绝大部分又是啤酒爱好者,而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一样,均是在当年的夏天举行,而此时正是啤酒销售最旺盛的季节。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的品牌策略,目标受众是很明确的,它与啤酒的主体消费群是十分吻合的。而品牌的清晰定位,又使雪花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显得如鱼得水。
此次央视体育频道举办的"球迷世界杯”,时间长,跨度大,受众广,是前所未有的。雪花恰到好处地抓到了本次活动,以及开赛之前央视播出的一系列热身节目,不仅在节目的前、后、中间插播雪花啤酒广告,更以赞助的形式参与到了活动其中。而以"我们用啤酒挥洒热情”的背景板出现,恰当地把"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表现了出来。雪花啤酒正是准确地抓住了"参与”这一重要的特征,使之"非奥运营销”的舞台空间更大,挥洒热情的天地更广阔,传播的手段更丰富,营销活动的方式更多样。总之,雪花在品牌差异化的策略上,走了一招好棋,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是一招妙棋。
升华"朋友价值观”
上海奇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有正
"营销同质化”的时代,仿佛一切创新与突破都变得艰难。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既植根于雪花历史以来的消费者价值观,又巧打世界杯,直奔奥运会,堪称"一石三鸟”,给当前沉闷的啤酒营销界掀起了几分激情与活力。
作为即饮消费品,啤酒营销希望通过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某种情感的联系,创建与顾客的长久关系。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的主张来表达其品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旗帜鲜明,是消费它的理由,也是对它产生情感忠诚的驱动力量。所有的营销动作和传播运动都在这个价值观的主轴下有序地进行。
理解雪花的"非奥运营销”,要从雪花所倡导的价值观入手。以"朋友”为价值观主轴的雪花,可以分成"前朋友”营销时代和"后朋友”营销时代。早期的雪花,和那批校园时期的兄弟或涉世之初的哥们儿,各自奋斗而又时常小聚的白领一起成长。他们有着真挚的情感,有着对彼此更好未来的期待,这种"朋友”情感的背后,就如同雪花与他们相知多年一样,所以有了"共享成长”。但是,现在雪花啤酒随着资本扩张,旗下品牌的增多和全国市场布局的完成,聚焦的目标群体早已超出了以前的那个阶段。雪花需要延伸它的人群,需要重新定义它的价值主张,需要为"朋友”注入新鲜的认识和体验。这就是雪花的"后朋友”营销时代——"啤酒爱好者”为主题的崭新的价值主张。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啤酒爱好者”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群体,不再是原来那个年青的人群,不再停留在"成长”的阶段,而是一个内涵更集中,外延更宽泛的概念,但依然坚持着真心、质朴、共同爱好的"朋友”的价值观。
"非奥运营销”这个主张加上雪花将其"非”字生动的符号化处理,在奥运营销前夕,给了众多品牌"不走寻常路”的一个范例。如果单从"非奥运营销”的主张上看,雪花颇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但如果将雪花品牌消费价值观升级,以此在"共享成长”之后,步入"后朋友”营销时代,并以世界杯作为整个品牌升级工程的号角来看,三点一线贯穿起了雪花新一轮品牌传播的主线,我们就一点也不会怀疑雪花此举了。
雪花知道,"养鱼先养水”,培育一种新的消费价值观,需要时间,需要过渡,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提前一年多提出,借势世界杯,拉开非奥运营销序幕,"一石三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