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淘金低碳经济掀热潮——企业可设立碳基金抢市场
成都大势管理顾问
中国或成为低碳经济先锋国家,专家建议,企业可设立碳基金抢占市场先机
编者按:英国政府最近宣布启动一个名为“资本市场气候倡议”的新项目,利用资本市场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并将伦敦金融城打造成未来绿色金融市场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家低碳技术公司在伦交所上市,资本市场正在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那么,方兴未艾的碳交易市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如何?随着中国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未来这一市场存在着哪些投资机会?机构和企业又该如何占得先机?证券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全球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副主任余元旗博士是国内较早从事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机制研究的资深专家。据他介绍,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要求世界上38个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即量化了这些国家的强制性减排指标,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减排指标分解到高排放企业。
对于有减排义务的企业而言,它既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来实现节能降耗达到减排目的,也可以通过《京都议定书》中设定的联合履行(JI)机制向本国或其他37个有减排义务的国家之间购买其他项目实施带来的减排量,或者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购买经核证的碳减排指标(CER),以冲抵自己的减排义务。“这样就形成了国际主流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其特点是欧盟和日本是碳减排指标主要的买家,而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是碳指标主要的卖家。”余元旗介绍说。
那么,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据余元旗介绍,2010年9月12日前,CDM项目在联合国共签发了1809单,累计签发量达到4.32亿吨CER。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近日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全球碳市场2009年市场总额是1440亿美元,其中欧盟1180亿美元,占82%。
国内碳交易“蛋糕”巨大
尽管尚处于初级结算阶段,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仍为众多业内专家所看好。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碳减排方面的义务,所以目前中国的碳减排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向38个有义务强制性减排国家销售。近几年来,无论是注册成功的CDM合作项目还是CER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的最大供应国。更有专家预测,中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20亿-30亿吨,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
有学者表示,目前来看,碳交易规模是有限的。但对中国来讲,下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说“十二五”规划时期,碳排放会提上日程,对节能减排也会有更加强制性的约束。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经济,包括风险投资以及各种项目的投资,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机会。事实上,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因CDM项目获益。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实体经济产业整体处于高碳时期,这就决定了降低碳排放的碳资源市场是广阔和巨大的,通过政府大力投入与迅速开发碳交易市场机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走向低碳经济。“即便是在自愿性减排的基础上,我国未来碳交易市场这块'蛋糕’也是巨大的。”余元旗预测。
可设立碳基金抢占商机
中国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未来的潜力又十分巨大,因此,低碳经济这块“蛋糕”让不少企业和机构垂涎三尺。那么,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呢?
余元旗指出,企业和机构如果想抢占市场先机,可以设立专门的碳基金,通过参股等方式投资到减排类企业或项目当中,从而实现获利。另外,余元旗对低碳类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也充满期待,认为随着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未来这类企业大量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完全有可能。
不过,他同时表示,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中除了获取商机,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低碳经济未来在国内的发展,余元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现在各地的碳交易所都在等国家的大政策,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相关政策明确。“从目前情况看,只要政策引导得力,中国很可能成为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余元旗说。
编者按:英国政府最近宣布启动一个名为“资本市场气候倡议”的新项目,利用资本市场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并将伦敦金融城打造成未来绿色金融市场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家低碳技术公司在伦交所上市,资本市场正在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那么,方兴未艾的碳交易市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如何?随着中国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未来这一市场存在着哪些投资机会?机构和企业又该如何占得先机?证券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全球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副主任余元旗博士是国内较早从事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机制研究的资深专家。据他介绍,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要求世界上38个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即量化了这些国家的强制性减排指标,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减排指标分解到高排放企业。
对于有减排义务的企业而言,它既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来实现节能降耗达到减排目的,也可以通过《京都议定书》中设定的联合履行(JI)机制向本国或其他37个有减排义务的国家之间购买其他项目实施带来的减排量,或者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购买经核证的碳减排指标(CER),以冲抵自己的减排义务。“这样就形成了国际主流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其特点是欧盟和日本是碳减排指标主要的买家,而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是碳指标主要的卖家。”余元旗介绍说。
那么,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据余元旗介绍,2010年9月12日前,CDM项目在联合国共签发了1809单,累计签发量达到4.32亿吨CER。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近日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全球碳市场2009年市场总额是1440亿美元,其中欧盟1180亿美元,占82%。
国内碳交易“蛋糕”巨大
尽管尚处于初级结算阶段,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仍为众多业内专家所看好。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碳减排方面的义务,所以目前中国的碳减排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向38个有义务强制性减排国家销售。近几年来,无论是注册成功的CDM合作项目还是CER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的最大供应国。更有专家预测,中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20亿-30亿吨,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
有学者表示,目前来看,碳交易规模是有限的。但对中国来讲,下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说“十二五”规划时期,碳排放会提上日程,对节能减排也会有更加强制性的约束。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经济,包括风险投资以及各种项目的投资,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机会。事实上,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因CDM项目获益。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实体经济产业整体处于高碳时期,这就决定了降低碳排放的碳资源市场是广阔和巨大的,通过政府大力投入与迅速开发碳交易市场机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走向低碳经济。“即便是在自愿性减排的基础上,我国未来碳交易市场这块'蛋糕’也是巨大的。”余元旗预测。
可设立碳基金抢占商机
中国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未来的潜力又十分巨大,因此,低碳经济这块“蛋糕”让不少企业和机构垂涎三尺。那么,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呢?
余元旗指出,企业和机构如果想抢占市场先机,可以设立专门的碳基金,通过参股等方式投资到减排类企业或项目当中,从而实现获利。另外,余元旗对低碳类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也充满期待,认为随着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未来这类企业大量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完全有可能。
不过,他同时表示,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中除了获取商机,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低碳经济未来在国内的发展,余元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现在各地的碳交易所都在等国家的大政策,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相关政策明确。“从目前情况看,只要政策引导得力,中国很可能成为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余元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