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创业模式
文一:“二次创业”的历史学意义
其实远不止王志东、王峻涛和徐刚,但他们确实足以代表一群人,一群我们民族的精英:他们曾经依靠自己的雄心抱负、自己的睿智先觉,和自己的一往无前,敢为天下先地为我们开辟出了一个个优秀的产业模式,而一时成为了这些新产业的领军人物。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在赢得世人尊敬的同时,却都未能在“迫不得已”之前在“后院”打造出一个同样优秀的创业模式——所谓优秀的创业模式,我们暂界定为:创业者为保障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而对各种创业要素的合理搭配——于是,他们的事业先后在辉煌的顶峰戛然而止,他们的角色先后在与资本的碰撞中溘然出局;继而,他们在舐伤之后更不约而同选择了再度出发,只为自己心中未竟的事业与梦想!
其实,他们的最新一次出发大多已不是“第二次”,但只因为这一次的前一次留给世人的光环太亮,只因为这一次与前一次的得失足以警醒他们一生,只因为我们一时找不出更贴切的概念来诠释这种抑扬顿挫的铿锵……
人常言:忘记历史,就是犯罪。然而,历史又总是惊人的重复。因为我们总是自负,因为我们总是健忘。但在时不我待的今天,这些创业精英们的代价不容白付,学费不容白交!
于是“第二次”的最大意义,恰恰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隐含着对已过去的“第一次”的反思修正,在于对各种创业模式的理性评估……因为有太多的初次创业者,由于那些本可避免的错误,而再未获得“第二次”的机会;因为有太多的初次创业者,在雏鹰展翅的同时,急需那些先行者们指点迷津,让他们能在打牢“后院”基础之后,再到市场上无怨无悔地一搏高低。
当今的中国是最适合创业的地方,中国的创业者也因此最多。本次策划谨献给那些正为我们的民族不断注入活力的创业者们!□
责任编辑:刘源远
文二:王志东“再出发”的觉醒
本刊记者 董文胜
2001年12月,被新浪抛弃的“教父”王志东从友谊宾馆的小屋里走出来,点击科技成立,自任总经理。
其实已有过三次创业经历的王志东清楚,这一次他是为自己而创业。为别人养了9年“孩子”的创业英雄,这一次决心捍卫自己的创业理想。
新天地时期,王志东的创业团队没有番号,因为是集体所有制,制度的保障一片空白;新浪时期,有了番号但不是自己的番号,王志东也只是一个小股东;点击时期,有了自己的番号,王志东是不折不扣的创业者,也是投资者,于是点击团队组合变得简单、干净并有序可控。
稍有不同的是,点击创业团队的形成与震荡期是在新天地与新浪度过的,这期间我们看到了它的核心成员王志东从程序员、媒体领袖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管理者;而点击时期,我们看到的王志东则是一个走向成熟的企业家。
新天地:“程序员”的无奈
王志东在写出了后来名噪一时的中文之星1.0版后, 1992年4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东出任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
“当时看来,这样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术的,公司有管理和技术两摊事,我不管技术,就没有人管技术,(况且)我也懒得管财务和人。”
但到了1993年初公司就开始出现矛盾,当矛盾终于到了无法缓和的地步,1993年8月13日,王志东递交一份辞职书,黯然离去,他什么也没有带,而且把中文之星的源代码也交了出去。
那次辞职对王志东的打击是沉重而无情的,王志东感到很痛苦:“我不去国营单位,到公司;没留在方正,自己办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找一个很轻松的工作环境!如果在自己办的公司里面还出现这么大的人事、权力矛盾,那就完全背离了我的初衷。”
当时的王志东,一开始就充当了“里面的局外人”。在心理上,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程序员。“做总经理,是被迫的,我不认为我能管人。管开发还行,管人(我)没有兴趣,我不愿意放弃直接的技术工作,所以被迫当上总经理,因为我找不到合适的人当总经理。所以,许多东西,我都得重新学。”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王志东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投资方。
谈到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时,王志东自己都觉得有趣。新天地注册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尽管他们自己当时对公司的股权结构做了明确的说明,但在当时,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公司的管理还得看投资方的脸色。这让王志东感到了为难。
程序员的角色、心理上的不情愿、资本的意志、模糊的股权结构,加上毫无经验这一根稻草,王志东的初次创业以辞职收尾,一切都顺理成章。
虽然王志东说“当总经理是被人推到水里去的”,但王志东如果当时不当总经理,他是否还会有今天?
王志东承认那段创业经历,使自己有了一个开始。
新浪:“教父”的出局
创办新浪阶段持续了8年,王志东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他成了媒体领袖,有了光环,在管理权的争取中,他有了主见,只是出局着实给了他一个意外。另外一方面,他自己的团队(今天的点击团队)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历着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艰辛与快乐,悄悄地成长着。
1993年12月18日,四通利方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志东任总经理。四通集团在新公司中占有79%(约395万港元),王志东等人拥有21%(105万港元)。对写程序一直念念不忘的王志东对管理者的角色还是有些抵触,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新浪。
1998年底,四通利方与华渊网合并,易名“新浪”,由姜丰年担任主席兼CEO,王志东担任总裁。原来自以为过一两年连这个位置也可以让出的王志东,在1999年8月却反而接替沙正治,当上了CEO……直到2001年6月,王志东被终止总裁兼CEO和董事职务。
这期间,新浪先后完成了四次融资。1997年,王志东接受投资顾问的建议,引入风险投资。那时他认为因此可以为公司储备足够资金,保证持久发展,同时改造股权结构,引进国际管理体制。这一点,他对新浪的改造达到了目的。
而他的另一个想法却落空了——希望新浪由一家绝对控股变为多家分散持股,从而使股权结构更加稳定,创业者地位更加牢固——尽管接手新浪CEO的王志东,一开始就坚持了用人的自由权,并着手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来获得稳固创业者地位的基础,但他绝没有想到资本的意志最终会让自己下台。
“(其实从做)新浪一开始,我就想退出,它是个包袱。”用现在的语言来理解王志东这句话,问题就很简单了。
经过融资的新浪,王志东一下子要面对四通、华渊(台湾)、华登、IDG、戴尔、软银等众多股东的时候,才开始感觉到问题的复杂。
“救火队长”,是当时新浪CEO王志东的实实在在的角色。那时,新浪的前景并不明朗,烧钱的日子并不好过,董事会内各种意见的平衡很费精力,让“到处劝架”的王志东忙得焦头烂额。尽管王志东将新浪打造成“全球最大中文平台”的信心十足,而毕竟“现金为王(CASH-IS-KING)”是投资人的信条,要让看不到盈利的董事会依然相信王志东显然有困难。
面临巨大压力的王志东当时有一揽子的盈利计划,其中包括着手对在他看来有“缺陷”的新浪团队进行整改。王志东认为当时的团队里有许多人是搭便车的。不过,没有等王志东动手,自己就被提前解除了武装。在与资本意志的较量中,“内部人”王志东败北。
王志东说自己动手太迟了,来不及了,要是早半年就好了。
为什么会来不及了?因为有许多关系要处理。为什么这些关系无法平衡呢?因为王志东没有杀手锏:控股权。
王志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以为董事会仍然会像以往一样支持他,而且他的抽屉里还放着新浪的一纸“免死”声明:除非自己主动辞职,新浪不能立即解除他的职务。王志东整改新浪的时间就这样推迟了。
被各种复杂的关系拖下了水,又被推着赶着的王志东,自己不情愿地上了岸。这段经历给了王志东很好的教育与警醒。
第三次创业:“技术商人”的权杖
按自己的意愿搭建团队
2001年7月,王志东跑到友谊宾馆的小屋子里开始做起“自己的”大事情。
在另外一张时间表上,点击团队也纷纷开始登场。1995年,四通利方成立的第3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陈直加盟,任副总经理。陈直先后在四通集团开发部任副部长、创通公司开发部任部长。1998年,陈晓升任四通利方副总经理,主管客户平台软件开发及公司互联网服务软件产品化开发工作。陈晓是王志东的老将,四通利方成立的时候就任系统开发部部长。
同样在这一年,1992年从北大毕业的冯沛然已经升任方正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6年间他将方正电脑的销售从无到有,一直打到了全国第二的位置。1999年冯沛然自己办起了公司。两年后收手不干。
1998年,从北大出来的刘岩加盟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ChinaVest Limited)任投资经理。其间参与了四通利方(新浪网)融资和上市工作。2000年刘岩有了自己的公司。
2001年喻时云加盟新浪网。他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长期任职于信息产业部及中国惠普公司、安捷伦科技公司,后参加组建中国建材电子商务总网。
2001年的时候,与刘岩同学的李漫波进入美国最大的金融公司之一:Capital One,期间作为公司运营部经理和资深分析师,他领导了很多重要项目,包括软件开发的外包、客户服务中心的流程优化、信用卡运营模型的改善设计等。也许是意外的巧合,李漫波后来为Capital One做的一个项目竟然与王志东的协同软件不谋而合。
2004年5月8日,点击科技的管理层又增加一名:Lynda.Wang,主管财务。这样点击核心团队总数达到8人。2002年底刘岩加盟,负责市场与新业务拓展。2004年1月冯沛然加盟,主管市场销售。这时候冯沛然已经做了两年自己的公司,又在裕兴电脑做了3年。王志东最在意的是冯沛然曾为方正打下几十亿市场的“历史”,而点击现在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扩大市场。2月,“海龟”李漫波宁愿减薪而迫不及待地加盟,负责客户服务。
3年来的精挑细选,点击创业团队组合渐入佳境。
有过3次创业经历的王志东清楚,这一次他是为自己组建创业团队。作为公司最大投资人的王志东,这次组建点击团队也更加从容,更加有序。王志东组建创业团队的用人标准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岗位·合适的人。“得4分”与“得3分”的谁好谁坏,王志东不关心,他要的是合适,要的是差异化,要的是团队的互补。王志东说:“他们的加盟都不是为养家糊口。他们有的自己创过业,知道当老板的苦;有的是海归,有的在外企做过,见过世面,仍然有创业的热情。”
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当这些现象显现出来的时候,一个高效的团队也就产生了。
按自己的判断把握方向
2001年12月,王志东从友谊宾馆的小屋里走出来,点击科技成立,自任总经理。这期间负责研发的陈直、陈晓以及负责市场销售的喻时云已经加盟。不过,让王志东更为兴奋的是他为自己找到了值得干20年的事情——协同软件。他为点击未来的团队树立了一个由点击来定义的愿景。
而在此前两个月,经过为期3个月的产品调研,把几乎所有“热门词”都梳理了一遍之后,王志东发现原先分散在CRM、ERP、OA等名词下的协同软件产品已经被分析师独立出来,甚至有报告预言:“协同在未来几年内会超过CRM、ERP,成为Windows、Office之后的又一个通用软件深入到业务管理中。”与此印证的是当年美国几笔比较大的投资都投给了协同概念、500强企业中的若干家已经开始实施协同方案,每一笔订单都达到上百万美元。
国际上的协同势头已经冒出来,收购也时有发生,而微软、IBM、Oracle、SUN等国际巨头的产品也很大成分地向协同趋势靠拢。
跨国公司的关注,风险投资商的关注,这两个因素足以让王志东得出结论:协同软件将成为继Office之后软件产业最大的一次发展机会。当然,加上王志东已有的光环,似乎也注定这次选择不会错。
王志东看着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点击团队、一手开拓出的前进方向,免不了有些得意。在“自己的格子里”做事,他放心。当然王志东明白:创业的团队往往缺乏韧性。因而从一开始,他就竭力排除创业初期的浮躁,这是一次持久战。
不错,“GOTO2008”!王志东在2001年定下的7年计划,刚开始3年,他可以好好地规划。融资就是规划中的重要一步棋。
按自己的节奏“设计”融资
点击刚成立时,很多国内国外的风险投资人都在找王志东。但刚被蛇咬的王志东一直态度谨慎。直到去年,点击的产品终于面世,并被市场所接受,王志东意识到点击应该上规模发展了,才决定融资。这一次,在对“门外排着队”的投资公司的背景、实力、品牌……直到人的风格都逐一分析比较之后,今年2月18日,王志东最终选择了曾数次擦肩而过的富达,总值1300万美元。
其实王志东并不是太需要这笔钱。在融资圈子里,王志东算得上熟手。他选择在这时候融资有他的考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成为资本的牺牲品。王志东深知:融资是有成本的,不需要的资金只会成为一种负担。到一定时候,你才会知道你需要钱。而现在,王志东有足够的底气说:“我们融资到时候了。”
更让王志东底气十足的是,这次的融资他有绝对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他是为自己的公司融资,他有发言权。而且这次投资,富达用的是自己的钱,而不是募集的资金,因而没有太多的投机。这一点,王志东有数。富达不会逼太紧,所以点击两年内没有上市套现的压力。
因而如今的王志东对这次融资评价颇高:“完全符合我的期望:最佳的时机,最佳的人,最适当的方式。当然,真正做评价还要过2年时间,现在我们只是说初步融资,可以让点击的商业计划得以完成,可以快速发展。”当然,这笔钱进来后,点击的盈利计划又得向后推了,但点击的发展加快了。公司的人员会从现在的150人,年底就会达到近400人。
回顾自己的“融资史”,王志东感触颇多:“我经历了5次融资,都很成功。每次融资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融资而融资。不要急,最好。不要到你揭不开锅了,靠融资去活命,这时候你的融资就很难完美。风险投资人会觉得风险大,即使投的话也会掐你的脖子:你是要死还是要活?所以(融资)最好是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
这一次,王志东的意志与资本的意志在点击的融合目前称得上圆满:公司治理结构清晰,期权制度设置一步到位。而风险投资的注入,使得协同的概念在中国再一次受到媒体的追捧,也强化了点击科技愿景的想像力。
“点击是最好的团队,是自家的孩子。这次不成功,以前的成功都不叫成功。”王志东婉转地向媒体表达了离开新浪后的雄心。不加掩饰,也不张扬,不紧也不慢。王志东的底气,来自团队,来自市场,来自于技术……更来自一块扎实的基石:对点击绝对的控股权。
这时候的王志东已经不是12年前的程序员,也不是新浪时期的媒体领袖,而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商人”,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