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信用管理问题
成都大势管理顾问
建设,促进信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做努力。作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以保证其长远、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 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显现出了由于信用缺失而带来的危害:
企业之间的拖欠有增无减,使得信用作为支付手段被极大地削弱,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越来越倚重现金和实物资产,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原始的方式退化,降低了经济效率和资金的使用率。企业盲目地追求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赊销的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应收帐款的回收困境。与此同时,企业逃废债务行为普遍,银行利益受损。截止2000年末,在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中开户的改制企业共62565家,逃废债务32140户,占51.29%,逃废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31.96%;其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69.37%,逃废债务1273亿元,占68.77%,使国家资本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商誉。
二 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1 企业产权制度本身的缺陷,没有形成对经营者的“硬约束”。
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经营的好坏更大的受益者是国家。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和“不良债权”的不断产生,进而由于拖欠和赖帐所造成的对国有企业本身“商誉”的损失也无人负责。
2 企业的经营理念不当对信用管理的影响,也造成了企业信用管理的危机,增大了信用的风险。
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只注重销售业绩、帐面利润,缺乏全面的管理能力。目前我国企业的逾期应收帐款占资金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帐款总额不高于10%,而我国国有企业比率高达60%左右。逾期应收帐款有可能转为呆帐、坏帐,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信用风险。
3 客户资信资料不完整,信用决策和控制缺乏信息支持。
我国企业很少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的大量资料只是零散分布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有效的分析;另外,政府部门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开放,如公安、人事、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掌管着大量的管理社会的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
三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信用状况差,非一日之寒。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亦非朝夕之力。在外部信用环境改善的条件下,企业自身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产权理论告诉我们,产权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确定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规则和规范。产权的明确界定和合理安排,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国有产权最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这是国有企业诸多问题的根源,其信用差,信用管理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
因此,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的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防止银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体系进行诈骗活动。
2 在企业的信用建设中形成自身的信用文化,注重员工的道德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意念和社会道德。
目前,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十分注重企业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提出形象营销、形象资源等战略,执行CIS(企业形象设计)。然而,现代企业形象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信用的构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
因此,信用文化是维系和巩固银企、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得以构建、实现的基础性条件。它是在企业的信用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企业信用活动产生影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信用文化一旦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就会形成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没有信用,同样也不能生存。企业在信用文化的建设中,同时要注重企业信用文化的教育,建立和强化企业经营者、经理人员、员工的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树立“信用第一”的观念,让他们懂得讲求企业信用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认识到“信用是企业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
一 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显现出了由于信用缺失而带来的危害:
企业之间的拖欠有增无减,使得信用作为支付手段被极大地削弱,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越来越倚重现金和实物资产,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原始的方式退化,降低了经济效率和资金的使用率。企业盲目地追求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赊销的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应收帐款的回收困境。与此同时,企业逃废债务行为普遍,银行利益受损。截止2000年末,在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中开户的改制企业共62565家,逃废债务32140户,占51.29%,逃废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31.96%;其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69.37%,逃废债务1273亿元,占68.77%,使国家资本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商誉。
二 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1 企业产权制度本身的缺陷,没有形成对经营者的“硬约束”。
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经营的好坏更大的受益者是国家。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和“不良债权”的不断产生,进而由于拖欠和赖帐所造成的对国有企业本身“商誉”的损失也无人负责。
2 企业的经营理念不当对信用管理的影响,也造成了企业信用管理的危机,增大了信用的风险。
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只注重销售业绩、帐面利润,缺乏全面的管理能力。目前我国企业的逾期应收帐款占资金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帐款总额不高于10%,而我国国有企业比率高达60%左右。逾期应收帐款有可能转为呆帐、坏帐,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信用风险。
3 客户资信资料不完整,信用决策和控制缺乏信息支持。
我国企业很少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的大量资料只是零散分布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有效的分析;另外,政府部门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开放,如公安、人事、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掌管着大量的管理社会的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
三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信用状况差,非一日之寒。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亦非朝夕之力。在外部信用环境改善的条件下,企业自身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产权理论告诉我们,产权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确定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规则和规范。产权的明确界定和合理安排,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国有产权最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这是国有企业诸多问题的根源,其信用差,信用管理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
因此,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的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防止银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体系进行诈骗活动。
2 在企业的信用建设中形成自身的信用文化,注重员工的道德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意念和社会道德。
目前,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十分注重企业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提出形象营销、形象资源等战略,执行CIS(企业形象设计)。然而,现代企业形象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信用的构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
因此,信用文化是维系和巩固银企、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得以构建、实现的基础性条件。它是在企业的信用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企业信用活动产生影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信用文化一旦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就会形成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没有信用,同样也不能生存。企业在信用文化的建设中,同时要注重企业信用文化的教育,建立和强化企业经营者、经理人员、员工的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树立“信用第一”的观念,让他们懂得讲求企业信用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认识到“信用是企业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