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企业借搬迁源调整战略结构
今年10月18日,停滞已久的华北制药厂区搬迁终于启动,新头孢系列产品项目成为正式开工建设的首个项目,拉开华药整体搬迁升级改造的大幕。华药搬迁的顺利启动,缘于傍上了实力雄厚的东家冀中能源,新东家给华药吃下的第一颗定心丸就是保障搬迁资金。在搬迁启动仪式上,华药新董事长高调宣布“新园区建设计划总投资将达110亿元”。
由于历史以及规划、城建等原因,我国现有大型原料药企业如华北制药、东北药、新华制药、西南合成等多处于各自所在城市的中心区,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特别是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些原料药巨头不得不面临着共同的难题——搬迁。
东北药是几大巨头中最早搬迁的。2002年沈阳市宣布实施“东搬西建”,东北药赫然在列。目前东北药的搬迁部分完成,搬迁后的部分车间已开始生产。
新华制药也面临总厂区搬迁的严峻挑战,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筹备,新址的土地平整正在进行,有多个品种列入了2010年搬迁计划。
按照重庆市整体规划要求和进度安排,西南地区最大的原料药企业西南合成将于2011年完成搬迁改造……
面临类似搬迁任务的原料药企业名单,可以开列若干。
在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渐严峻之下,搬迁毫无疑问是国内原料药几大巨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搬迁若顺利,则可藉此实现结构升级、产能提升,并有不菲的地差补偿收益;若不顺利,极可能陷入成本高企、生产不稳、丢失市场的泥淖。
资金、选址等需要周详考量
缺乏足够的搬迁资金是企业面临的第一大考验。搬迁动辄需要几亿、十几亿甚至高达几十亿元的巨额资金,“钱从哪里来”成为最挠头的问题。
一名华药内部人士就说:“华药一直没能实施搬迁,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由于这几年竞争激烈、成本飙升等,大宗原料药、普药类原料药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盈利能力极其脆弱,个别企业甚至徘徊在亏损边缘,依靠企业自身启动并完成搬迁任务,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求资金雄厚的外部合作伙伴也成为众多搬迁企业的选择。
搬迁选址也是大问题。往哪里搬,不仅关系到今后企业的运作,也关系到原材物料、水电汽等供应特别是危化品的运输,很多企业更把搬迁地的环境容量、当地排放标准等放在首要考虑。至于优惠政策倒在其次。江浙一些企业把向中西部转移生产基地作为首选,另外一些企业则把紧邻大海、没有居民骚扰的海涂地作为目标地。这种做法有污染转移之嫌,搬迁地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实非一劳永逸之道。
原料药产品搬迁的内在要求更是让业内望之却步。首先是搬迁周期长,须经过严格的各种验证,建设符合GMP标准的厂房及安装设备,试生产后申请药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经环评与安评,最后申请GMP认证。以上程序需要1~2年的时间。如果产品对外出口,须在通过国内GMP认证后,提供国外客户小样,编写产品DMF资料,客户认可后提供3吨左右大样并进行稳定性考察,最后是美国FDA或EDQM现场审计。
以上诸项工作,理想情况下需2~3年时间;一个产品从建设到投放市场,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老线与新线的统筹协调,确保及时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更是难上加难。有企业老总认为搬迁难于新建,此话属实。
结构调整的契机
通过搬迁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全方位的创新、转型和升级,加快企业发展——这是所有涉迁企业的如意算盘,也是上述企业考虑并着手搬迁的源动力。
整体搬迁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画最美的画,自然可以按照企业发展规划及未来定位,根据拉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等要求,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实现大搬迁、大投入、大调整的目标。华药之所以剑指新头孢系列产品项目,其目的正在于此。实际上,衡量原料药企业搬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在于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是否实现升级换代、适应现代医药竞争的要求。
提升产品产能,拓宽发展空间是原料药企业搬迁解决的重点及瓶颈问题。这方面,江浙等地原料药企业尤为迫切。该区原料药企业大多由产能较小、积累式发展而来,在产业布局、工业设计、技术装备等方面多有不足,近年来更是受资源获取、环境承受、市场覆盖等能力制约,拖累了扩张步伐。
搬迁也能降低一部分运营成本,特别是环保运行、能源动力及运输等成本。目前这部分成本大体占产品最终成本的10%~20%,特别是环保成本近年来急剧增加,对大部分原料药企业不堪重负,因为环保不达标而减产、停产的事时有发生。
对那些老厂区位于中心或商业地段的老牌原料药企业而言,搬迁也相当有利可图。这些地段的存量土地大多价格高企,加之人气旺、商圈全等因素,而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觊觎的目标。对搬迁产生的土地增值差价,驻地政府大多采取了返还的政策。华药拟搬迁的973.5亩土地就获得土地收储金81463万元,土地净收益返还更为可观,扣除新址1035亩土地约12210万元的购置费,其中收益不言自明。
影响可传导全行业
大型原料药企业先后搬迁,对行业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随着时间的推进,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原料药企业如果所处位置不被允许,也将归入搬迁之列,最终形成一股波及全行业的“原料药企业搬迁潮”。
部分大宗原料药有可能会因此产生市场失衡。短期内,这些原料药品种将出现一定的供应缺口并导致货源紧张,但每一家企业的搬迁无一例外伴随产能的巨量扩张,长期内原料药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将加剧。
涉迁的主要品种的价格将保持上升趋势。所有原料药企业的搬迁都将“先建后迁”作为原则,以实现“保证市场不丢失,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及平稳衔接,保证企业资金链健康运作,保证企业及职工队伍稳定”的目标。这就需要一段新、旧两套装置并行运转(或局部并行)的周期。哪怕企业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生产设备、装置等,但厂房及装修、腐蚀锈蚀设备、大量管道等占三四成比例的原有投入不得不报废。搬迁所需资金巨大,以医药化工业常用的10年折旧计算,增加的折旧成本极为可观。尽管搬迁能降低一部分运营成本,但与增加的成本相比显然差距甚远。
“三高两低”以及特色原料药成为香饽饽。所谓“三高两低”,指的是高技术、高标准、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搬的好不好,关键看品种。近年来及今后几年先后到期的前景好、市场空间大的专利药将成为新产品上市的重点。而在搬迁过程中,大量“四新技术”将得到采用,有助于我国原料药拉近差距提升档次。
部分实力不济的原料药企业将退出市场。搬迁后新工艺、新生产线很难保证平稳运行,即使运行其技经指标也无法达到以往老线成熟工艺的水平。如果这一过渡过长,企业就面临丢失市场、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以迁建为目的的兼并重组模式出现。已有企业考虑通过兼并重组推进搬迁。受经济危机影响,资产价值往往被低估,眼下更是兼并重组的难得机会。从行业角度看,采取兼并重组式搬迁,建设周期较短,企业风险相对较小,既能达到搬迁之目的,又可整合行业资源、盘活存量产能,应是大力推广的搬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