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都管理咨询网    
 
 
     
       
 
   
 
大势观点

如何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成都大势管理顾问

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企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全可以借助于产业集群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其实在目前,产业集群是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通过地理位置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竞争优势,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创新,促进集群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简而言之,产业集群是指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韦伯在1820年就提出考虑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企业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获得集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集聚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的功能之和。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集群降低了企业交易费用,如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改变小数目条件,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等。通过交易费用的降低增加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为适应新形势形成网络化结构,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熊彼特认为企业集群的环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的加强,也有利于知识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同时企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使过去线性的创新模式向网络化合作创新模式转变。总之,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侧面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做出了经济学解释,这对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全国集群总数约上千个。不仅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省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发展起集群模式。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初具雏形,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

(二)发展特点

1.市场拉动型
该模式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市场机制十分完善,企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基本上是靠市场和产业的互动完成的,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这种是以浙江温州等地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根植性,容易形成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网络。浙江省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百上千个生产纽扣、眼镜、鞋类、灯具、袜子、打火机等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以温州打火机行业为例,在这个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都不大,但几千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据相关资料统计,温州大约有500家打火机成品厂,下面还有2000多家打火机零部件厂,这就像金字塔一样,一群高度关联的生产企业群体聚集在一起,各有分工,一个成品的零部件一般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自已生产的,其余则由2000多个厂家提供,体现了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中小企业的联姻与合作,既有利于实现大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又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有条件实现双赢。

2.外包移植型
该类集群以广东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为代表,它们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主要是以外来资本投资为主,本地投资占很小的比重。这种形式的集群处于大制造业的外围,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要求提供专门化的产品。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把1/3以上的制造业务外包到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400家将其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如我国广东东莞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抓住国际IT产业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大力吸引台湾地区IT企业投资设厂,发展外向型IT硬件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形成东莞台商中小企业集群,该集群已拥有大大小小的电脑信息技术零部件加工生产厂家3000余家。电脑零部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都可以在东莞配齐,配套率高达95%以上,在方圆不到25km的范围内就可以将一台计算机所有零部件配齐。

3.协同协作型
该类企业集群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产业集聚的成长、演化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集群的出现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这类政府扶持型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们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以扶植和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性产业为目的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园区。

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各地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些中小企业集群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陷入危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或缓解,不仅关系到集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构建体制机制对策加以推进。

(一)构建品牌优势机制
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仍然是以贴牌为主,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大多数企业集群走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集群内企业过多地进行委托加工服务,而忽略了自己的资源、区位等优势,仅利用了廉价的劳动力,收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产业集群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集群内企业多数为他人做嫁衣,造成有品无牌的后果。例如广东钟表生产量占世界市场的绝大部分,但很少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不少企业都在忙于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广东生产的钟表综合成本平均只有7元,出厂价格大约为10元,跨国公司贴上自己的牌子后,却卖到好几百元。这说明,在“贴牌”的情况下,集群内企业大多在为跨国公司“打工”。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和资金,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排放了大量的“三废”,但仅仅获取了少量的加工费,绝大部分利润都被跨国公司攫取了。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创造性的整合,无疑是一种战略性的举措,各级政府要依托本地区域资源优势,并结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空缺,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由此来确定产业集群的定位。一般来讲,在一个城区、县域经济中,发展好一个企业集群,即是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各地在发展产业集群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集群,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来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产业集群能够取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意味着,不仅当地的特色物质资源应当成为集群发展的基础,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应当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之中,这才是形成区域产业特色的关键,也是解决国内各企业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的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问题的关键。

(二)构建特色优势机制
目前,各地为发展经济,制定了各种工业园区开发政策,工业园区已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工业园区,通过发挥低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对各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国各地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园区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缺乏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产业准入门槛制度,并且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招商引资的激励政策,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吸引大量的企业进入该行业。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产品同构化,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各企业出现恶性竞争,企业普遍利润微薄。当行业出现衰退或亏损时,由于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经营者很难改变设备的用途,只好继续经营,但是以偷工减料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中小企业集群的毁灭。着力推动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中小企业集聚,推进其在产业链上的衔接,进而优化现有的园区集群,打造出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利用目前已有的各种开发园区作为地理空间平台加以构建,这不仅使各省中小企业集群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已有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运营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园区建设从中小企业的简单“归大堆”转变为具有规模效应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通过园区构建企业集群,通过企业集群提升园区质量。这既可降低集群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成本,又可改善和提升开发园区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使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先一步在园区内成长起来。

(三)构建协作优势机制
我国不少集群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大,尤其缺乏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存在,企业间不是相互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几乎都是各自为战,不能形成纵向联系的产业链条,结果导致大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还要到所在地以外去采购。尽管这种配套产品省外采购有着经济上或其他方面较多的理由,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向全国配置资源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我国各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很难使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规模化的集群,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各省的经济发展。从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改革开放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正是缺乏分工合作的写照;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又与分工合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就江浙地区而言,这一地区出现的大量产业集群,几乎都是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而形成的。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主动强调分工,从复杂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计算机组件生产到简单的几乎没什么科技含量的普通锣丝刀生产,无一例外。据此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和中小企业要主动加强与大型企业的联系,探索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和零配件产品扩散分包的具体内容和办法,并研究中小企业承接这种扩散的可能性。通过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将有助于形成配套型中小企业集群。

总之,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够解决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产业集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定能够为国民经济又好有快、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版权所有:成都大势管理顾问公司 蜀ICP备08000957号-2
联系人:杨老师 许老师 电话:028-85223358 QQ:1053586902
公司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12号学府花园书香榭13楼B座
本网站属信息共享网站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服务器上做镜像.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104号

诚聘英才站点地图咨询意向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