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家与赢家: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对比
成都大势管理顾问
谈及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彼此实力的相对转变令人瞩目。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大约十年时间里,日本的经济规模最高曾经达到美国的70%,甚至更高一些。但现在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13万亿美元,日本现在的经济规模却不足五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40%。从占美国GDP的70%到不足40%,日本由向美国发起挑战的竞争对手,跌落到追随美国脚步的小伙伴。
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现在有许多解释,其中有两个原因我认为值得深思,第一个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美国迫使日元大幅度的升值,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受此影响遽然放缓。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80年代后期出现严重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1990年泡沫轰然崩溃,银行坏账堆积如山,企业现金流急剧枯竭,成为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导火索。
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现在有许多解释,其中有两个原因我认为值得深思,第一个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美国迫使日元大幅度的升值,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受此影响遽然放缓。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80年代后期出现严重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1990年泡沫轰然崩溃,银行坏账堆积如山,企业现金流急剧枯竭,成为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导火索。
但是,为什么日本经济会出现长达十多年的萧条,至今没有快速发展的迹象呢?历史上没有先例,最有名的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间也不过七、八年。经济学者一直为此困扰。坦率地说,至今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广场协议》的冲击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大量的实证研究,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日本经济长期衰退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特别是日元长期存在大幅度升值的预期,所造成的日本国内消费、投资的大幅放缓。因为在日元升值后,日本人持有日元现金和存款、等待汇率升值所获得收益将远大于投资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其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国内投资产业的热情和国内消费的意愿急剧减退,大量资金涌入证券、房地产等投机性高和流动性高的市场。
汇率升值,尤其是汇率动荡不安,首先严重损害企业的投资决策,增加企业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企业进行长期实业投资的热情。早在《广场协议》签订之时,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就曾经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我们这些产业界人士,哪怕是能将产品价格降低2%也好,1%也好, 都在挖空心思,进行种种努力。但是如果通货价值在一天之内就以10%或15%的幅度来回变动,那我们的种种努力岂不付诸东流?什么工作欲望,什么技术革命的热情,岂不统统成为泡影?一句话,自由经济体制的基本动机便会消失殆尽!人们对自己的货币价值尚且无法确定或预测,又怎么能制定事业上的未来计划?这是一幅多么危险的图景!”
汇率升值尤其是汇率动荡不宁,还严重削弱日元的国际地位。按一般道理推断,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曾经达到美国的70%,日元应该成为世界主要通货之一,至少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应该有较多的日元储备,贸易结算应该主要用日元计价。但至今日元仍然不是一个世界货币,占世界储备资产的比率微不足道。不仅日本与美国、欧洲之间的贸易当然不会主要以日元计价,即使是由日本主导的与亚洲各国的贸易90%都以美元计价。这是为什么?主要是日元汇率动荡不宁和日元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哪个企业愿意承担额外的汇率风险?哪个企业愿意持有无法用于国际清算的货币?日元无法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动荡是主要原因之一。
模仿的代价
众所周知,20世纪后期,日本制造业可以说称雄世界。80年代,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在内都出版了许多推崇日本管理制度的书籍。其中主要原因是:两次石油危机严重打击了欧美的制造业,而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致力于降低成本,致力于发展“轻薄短小”,既节约能源、又非常人性化的产品,很快使日本产品风靡世界,大规模占领世界市场。在许多制造业领域,当时的日本大有凌驾于美国之上的势头,像类似于“日本第一”、“日本买下美国”等口号正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心态。
但是到了今天,“日本第一”没有成为现实,而且众多日本原有的优势产业已经被美国甚至韩国超过了。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日本主要的能力在于模仿式创新而不是原创性创新。日本战后主要的成就在于将欧美的先进技术引进之后,加以改进,以基础科学突破为根本的、独有的原创性技术并不多,所以我们很难看到日本在某一领域引导世界潮流。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力图在机器人、高清晰度电视机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但也未能做到。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最近我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迈克尔•波特专门讲日本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问题。他把日本未能确立原创性技术领先地位称为一个谜。为什么是一个谜?因为战后几十年里,日本对于欧美先进技术的吸收非常成功,日本员工具有极高的素质,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同样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有资金实力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然而,为什么日本出现了这么大的经济衰退?为什么日本无法引领世界的技术革命浪潮?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领头的是美国不是日本。波特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日本的优势是模仿而不是创造。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能够将产品做到符合消费者要求,非常人性化,做到节能便携。这当然非常了不起,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日本的企业战略总体来说是模仿战略,模仿战略的最大问题就是你永远无法站在世界的最前端,永远无法占据世界产业链的最高端,尽管日本企业肯定站在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但不是最高端。最高端的企业依靠专利、著名品牌、制定行业标准来赚钱,赚取最大幅度的利润。像美国许多企业就是如此。
美国与日本的道路有根本区别。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所谓“滞胀”,似乎一蹶不振。当时许多学者宣称美国帝国主义完蛋了,资本主义社会终于垂而要死了。然而,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中一枝独秀,年均经济增长率是欧洲的三到四倍,是日本的六倍左右。我们看美国在80年代、90年代做了什么?与日本相比,美国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就是里根的“政策革命”,其核心内容就是减税并放松管制。税负降低、管制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创业的兴起,所以到了克林顿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或信息科技革命。信息科技革命的主体当然是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像思科、微软、英特尔、Yahoo, Google就是显著例子。另一个就是在20世纪后期,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2/3,甚至是3/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为什么美国会具有这么强的科学技术实力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具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有用不完的科研资金。资金优势不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理由。我认为美国几乎垄断全世界的先进科学成果,与美国的教育科研体制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美国的科研领域有着高度的竞争性,只有高度的竞争性才能允许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创意进行碰撞,才能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美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创造性、注重质量,它有一套评估教育科研质量的严格准则,能确保科研资金真正有效运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相对衰落与同时期美国的相对上升,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系统研究的问题。----转载请注明出处:成都大势管理咨询培训顾问公司